• 以多学科治疗和倾听的态度引领未来基础医学发展 / 医科大学闵唱起(音)教授
    Author : 관리자
    Date : 2023.10.10
    Hit : 169
  • 为了应对多种疾病并进行稳定治疗,医学领域也重视对内外合作。闵唱起教授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取得的优秀研究成果基础上,与其他医院展开多机关合作研究,引领先进医疗的同时,作为血液内科的教授,培养未来医务人员。这次通过采访,向闵唱起教授问到了现代医学要走的路。

     


    血液内科闵唱起教授

    (韩国加图立中央医疗院企划调整室长/ 基础医学项目推进团长/ 韩国加图立医疗协会秘书长)

     

    与同事一起救人的时间

    上高中时,我对生物学感兴趣,所以选择了医科大学,而在那里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因为我当见习医生首次接触患者的时候,白血病等血癌是当时典型的难治疾病,而我在旁边看到了患者通过抗癌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得到好转,所以我想到了这才是真正救人的医学部门,就决定读血液学。

    读血液学并不容易,一开始也曾考虑过要不要放弃。但多亏了妻子的支持和鼓励,我才能走到今天。到现在,我担任韩国加图立大学的医学大学教授已有25年。在这一期间,当然有很多难忘的瞬间。其中,最让我获得成就感的是,与同事展开协作诊疗,让难治的血癌患者的临床经过出现好转。还有,跟同事们在相互信任、顺畅交流的基础上展开联合研究并发布论文的时候,我也感到很自豪。

     

    树立血癌领域的里程碑

    加图立中央医疗院将位于首尔的直辖医院合并为一个网络,构建了血液疾病的三角带。我们将医务人员和病床整合在一起,运行着高度专业化的血液疾病诊疗系统。同时,在治疗血癌患者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我一直进行着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其中,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并发症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关研究作出的贡献得到认可,2019年获得了大韩造血干细胞移植学会首次制定的领头研究者奖。目前,我致力于展开难治血癌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基础研究。以后,我想设计一个建立难治血癌多发性骨髓瘤的最佳治疗方针的临床研究,研发出能为延长患者存活率作出贡献的抗癌治疗方法。

    我工作的血液医院在研究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成就。除实施一般的血液疾病标准化治疗外,我们还进行难度较高的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治疗、癌症靶向药的全球新药临床研究、先进再生医学国策课题相关研究,从而引领着较高水平的研发。我们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量在韩国国内首次突破了1万例。这是血癌领域根本没有像样的治疗方法的40年前,我们在韩国国内首次实现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不断发展而得以树立的里程碑。这能够证明我校医务人员很优秀、很热情,所以我觉得这个成就更有价值。

     

    引领未来基础医学的CUK

    我认为现代医学治疗的核心是多学科治疗。专业领域的专家几乎每天在做同样的手术,但疾病是跨领域的。深度发展以专业部门为主的医疗的同时,需要顺利展开多个领域的协作诊疗。这样才可以管控发生在人身上的多种疾病,也可以让患者享有高质量生活。

    作为保健福利部主办的围绕罕见血液疾病的多机关研究的主办研究者,从2013年开始展开难治的罕见血液疾病相关合作研究。通过与其他机关的教授共同进行的这一国内罕见疾病相关合作研究总结出了有意义的结果。以此为契机,我们认识到了除临床试验外在基础研究中多机关合作研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它被选为“第一届捐赠研发项目的研究课题”。

    随着最近韩国加图立大学决定在基础研发上投入大规模研究经费,我随之担任了加图立中央医疗院基础医学项目推进团长的重任。为了将韩国加图立大学的基础医学发展到国内最高水平,与4位项目团长专心致志地准备着。韩国加图立大学医学院将以先进细胞治疗、超精准医学、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与脑科学领域为主引领未来基础医学。

     


    能以倾听的态度打开患者心扉的医务人员

    许多研究固然重要,但对待患者的态度也不容忽视。医生“倾听”患者的意见可以大幅缓解其症状,但在临床现场,最让患者不满意的是医生不听自己的意见。患者希望跟医生多说一些自己感到不舒服的症状和自己的病情,但医务人员工作忙碌,没有时间倾听患者的意见。

    有一部毕加索的作品,我一直铭记在心。作品名称为《Science and Charity》。看画中患者的手会发现,接触医生的左手变黑,让人觉得他即将死亡,但右手好像充满生命力,血液循环看起来很正常。毕加索为什么要画这样的作品呢?我觉得他想通过该作品表达基于客观的医学数据认真学习医术很重要,但以温暖的态度对待患者也很重要。

    希望在我校抱着成为医务人员的梦想成长的学生们,不仅保持冷静理智、学到丰富知识,而且最终成为学会“倾听”、保持温暖态度的医务人员。



  • Attachment File